从95%的垄断到只有2.3%,日本垮台,中国亲自按下
日本正在上演一出荒诞的戏剧:日产和本田两大汽车巨头的迅速合并。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复兴辉煌”的开始。事实上,这是日本汽车工业——这个国家的命脉——走向崩溃的最后迹象。
合并并不能挽救生命:“死亡之组”的日本企业似乎可以通过捆绑同行来筑起一堵墙来预防危机。但事实是,每段婚姻都像是给重病患者服用安慰剂。看似轻松,实则加速坠落。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显示面板产业。
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将各自的液晶面板业务合并成立JDI,希望依靠“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当时的日本面板有多强?高端LCD市场基本被他们覆盖,苹果iPhone屏幕一半订单都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手。龟山工厂的“低温多晶硅技术”堪称行业标杆,甚至生产模式被称为“龟山神话”。但合并后,JDI陷入了内讧——三个公司各自有自己的技术标准,没有人愿意接受别人的。今天定下的研发方向,明天就会因误会而改变。当他们最终完成时,中国和韩国公司早已脱离了OLED赛道。
到2024年,iSharp必须关闭堺主力工厂,并将龟山第二工厂出售给鸿海,相当于宣告日本彻底退出大尺寸面板市场; JDI工厂从6家削减到只剩石川一家,茂原工厂的机器半运转半停,随时可能停机。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令人不安:日本面板企业全球份额仅为3.5%,中国企业占比52.1%,京东方、TCL华星营收与三星持平。造船也是一种玩法。 2019年两大船厂合并时,仍喊着“靠规模拿订单”。毕竟他们曾经是造船业的佼佼者,世界上一半的新船都来自日本造船厂。
但是合并呢?新能源船舶没有技术突破,产能跟不上中国船厂的步伐。四年后,它也没有跻身全球前五,份额直接下降至2.8%。如今,世界上每三艘新船就有两艘是在中国建造的。日本造船厂只能接受分散的特种船舶订单。曾经的“造船王国”现在只能算是配角。最讽刺的是汽车行业的闹剧组合。到 2024 年底,日产、本田和三菱将联合起来,称他们要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30万亿日元的巨头”。然而,一坐到谈判桌上,秘密就暴露了:本田的市值已经是日产的四倍,想要将日产作为子公司进行管理;甚至在技术路线上也发生了冲突——本田痴迷于氢能源,而日产则专注于纯电动,最终分道扬镳。
这场闹剧将日本汽车业剥离到了核心:如果一个集团都搞不定,又如何与比亚迪、特斯拉竞争? 2024年,日系车在中国的份额将下降至11.2%,本田销量同比减少30.9%,回到2014年的水平;日产则更惨,销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只能指望裁员9000人、削减20%产能才能生存。痛苦的根源在本地:从“孤岛模式”到自我封锁,日本工业崩溃从未benhi 的意思是“厄运”,但却是从根源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合并使问题变得清晰。这种病的根源,说白了就是“岛屿思维”——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孤立生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得很好,但一进入全球市场就水土不服了。
这种类型的关闭首先在技术上可以被视为“通往黑暗的道路”。日本企业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不愿意跟随市场的变化。例如,本田清楚地看到中国和欧洲正在争夺纯电动汽车市场,因此坚持将所有资金押在氢能源上。就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相信他们推出的氢燃料汽车的清晰度。他们在合并谈判中不肯失望,坚持与日产的纯电动产品线较量。最后,双方都遭殃。这在功率芯片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每个日本顶级三菱电机、富士电机、东芝五家厂商的份额不足5%。政府多次鼓励他们合作,但没有人愿意拿基础技术,生怕被同行“窃取”。
当中国企业依靠分工突破技术瓶颈、低价抢占市场时,他们惊慌失措——罗姆2024年亏损500亿,瑞萨直接向碳化硅市场投降,录得史上最严重季度亏损。更可怕的是“凡事亲力亲为”的老习惯。日本公司一直认为他们可以确保“自己管理整个流程”。委婉的名字是“质量控制”,但实际上效率低、成本高。功率芯片的生产分为“衬底生长”和“电路图案化”两个步骤。中国企业做好自己的事——天科合达专做基材,和其他公司都在从事电路研究,各自试图保持最低限度。日本企业必须自己从头到尾完成,光能成本占基板制造的30%至40%。他们经不起中国企业的价格战。
这种类型的分离也因“局部依赖”而被放大。日本企业习惯了在国内当老板,懒得适应大市场的土地。以K-Car为例,这是一款符合日本尺寸标准的小型汽车,在日本每年销售数百万辆。本田 N-Box 的年销量超过 20 万辆,但没有人愿意将其销往海外。比亚迪看到了这一点,专门针对日本市场打造了RACCO这款符合K-CAR标准的纯电动汽车,将使用成本降低了一半。到2024年,其销量将直接超过丰田纯电动汽车。铃木社长甚至公开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威胁”。
家居用品领域很容易更好理解。日本白色家电有时会垄断中国市场。现在他们每年只向中国出口3万台冰箱和2万台洗衣机。进口额从2022年的10.16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708亿美元。相反,中国企业收购的日本品牌,例如美的旗下的东芝家电,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不是“终结者”:是竞争揭开了神话。很多人说“中国毁了日本的制造业”。这听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中国从来都不是主动找麻烦的“终结者”。日本产品只有依靠真正的竞争才能脱颖而出。行业“无敌神话”被曝光,同时也按下了自锁的停止键。这种竞争是技术、市场、供应链的综合超越。
铁科尼卡尤其是,中国企业正瞄准日本的“软肋”寻求突破。当日本面板企业坚守LCD时,京东方和TCL华星已经在OLED上投入资金。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面板企业营收占比将超过一半,TCL华星营收同比增长74%,达到与三星同等水平。汽车领域更为直接。比亚迪不仅在中国进口部分日系车,还直接冲向日本。它在2025年东京车展上推出了定制版K-Car,利用“一生省一半钱”的优势,在日系车的版图上割开了一个口子。要知道,在日本进口汽车市场,外资品牌占比不足30%。比亚迪三年销量从0辆增至2223辆,超过丰田纯电动汽车销量。这就是硬实力。
对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家用电器和面板。日本企业的表现好不好,完全取决于中国消费者买不买账。但它们不能仅仅满足中国的需求:中国车主想要智能座舱和长电池寿命,而日本车仍然吹嘘“强劲的发动机”;中国家庭喜欢大容量智能家电,而日本白色家电仍在推“迷你款”。丰田2024年在华销量将下降6.9%,本田销量将下降30.9%,雷克萨斯进口量将在四年内减少近24万辆。这是最实际的答案。
重述供应链秩序给了日本致命一击。过去,日本依靠的是“系列”模式,即将上下游供应商与自己的利益链捆绑在一起。例如,丰田的供应商有数千家是日本企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但中国企业参与开放供应链:京东方面板向苹果和三星供应面板,比亚迪电池为特斯拉供应电池。这种“谁最能利用”的模式比日本的封闭圈子更有韧性。与造船业一样,中国造船厂可以结合来自世界各地的钢材和设备来建造比日本更便宜、交付速度更快的液化天然气船。订单自然流向中国,日本造船厂只能接一些无人要的小订单。
说白了,日本的产业崩溃周期是它自己的骨头造成的。从“抱团取暖”到“抱团等死”,暴露出来的是技术的僵化、模式的僵化、不愿与世界融合。中国企业只是利用市场竞争来结束这场长期的衰退。 20年前,索尼告比亚迪侵权; 20年后,比亚迪在东京车展上让日本车企坐立不安。这不是“打压”,而是全球制造业的一项政策——那些不跟不上时代的人迟早会被解雇,无论他们过去多么成功。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日本汽车、家居用品已外迁,这些产业依赖中国
特别声明: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一篇:Jurmand:药企目前无法与顶尖团队竞争;这就是阿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