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吹嘘纳税,“双11”报道就偃旗息鼓了
有时候,双11结束后的第一天,应该是各大电商平台竞相展示成绩的时候。然而今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奇怪的沉默。没有破纪录的GMV大旗,没有每分钟的营业额战报,就连平常的同比增长百分比都很难找到。媒体沉默了,朋友圈也沉默了,仿佛刚刚过去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而不是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购物”的狂欢节。
我几乎忘记了双11购物节,但那天我给我丈夫发了一个红包,因为11.11是我的结婚纪念日。说起来,这沉默简直就是恍惚啊!还记得2019年天猫2684亿的大数字涵盖了所有图书;还记得2020年,各大平台从11月1日开始每日报道比赛;即使2024年增长放缓,至少也会有“稳定增长”的声明。那些年,双11之战的报道不仅是新闻,更是一出精心编排的大戏——一早破千亿,一早超越上年,半夜创造奇迹。每一张海报都设计得像是胜利的宣告,每一个数字都被赋予了里程碑的意义。往日的喧嚣为何不见了?原因有两个,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电商征税已经开始了以往将退款金额计入GMV、打包实时交易的预售数据、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数字的做法,现在都可能面临税务风险,当每笔“创造的交易”都能转化为真实的税收时,平台自然就失去了注水、造假的动力,而更根本的是,经济背景下的价格!c崩盘和衰退,双11很难有好的表现。当消费者捂紧钱包,当理性购物成为主流,当直播电商让“天天低价”成为常态,双11的特殊性早已荡然无存。该平台不再发布数据,可能是因为没有数据可发布——年度增长和创纪录新高的神话终于结束了。
回顾双11的黄金十年,我们不得不思考购物这一步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从最初的双十一促销,演变为全国性的“集市”;从简单的折扣到复杂的整体折扣游戏;从最初的方便消费者的愿望,到对商家的竞争到绑架。平台要求品牌“二选一”、贸易商被迫降价参与、快递员通宵奔跑、消费者熬夜购买——都卷入这台庞大机器中,苦苦挣扎对于已创建的号码。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个玩法充满了针对消费者的算计。有先涨后降的虚假促销,有无法计算的满额折扣政策,有无限延长的预售期,还有拿不到的“限时优惠”。双11不再是诚实的利润分享,而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博弈。如今,战报已去,喧嚣已退,双11又回到了普通的促销节点。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当骄傲需要征税时,当泡沫被发现时,真正的突破,商业才能回归本质——那就是用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实在的价格来赢得消费者,而不是依靠华丽的数字游戏和营销说辞。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到解答。平台经济过度介入严重损害实体经济 流量成本居高不下h、恶性竞争让利润薄如刀片、粗暴撒糖再野割韭菜的丑陋做法、线上线下对抗的强化……在成都,春熙路上的店铺正在一一关门,喜欢凑热闹的成都人不再是购物的人。
解决办法在哪里?我无从得知。或许需要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设计,或许需要持续深化反平台垄断,或许需要重构商业道德。唯一确定的是,当双11战报永远成为历史时,我们将见证的不仅是一个购物节的开始,更是一个季节的拉开。吹完税收之后,留下的不仅是沉默,还有对未来无尽的思考——数字与现实之间,虚拟与实体之间,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这这个问题比任何购物节的GMV都更值得考虑。
免责声明:个人创作,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注:以上内容(如有,包括图片、视频)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